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58篇
  免费   1295篇
  国内免费   446篇
电工技术   190篇
综合类   709篇
化学工业   4136篇
金属工艺   614篇
机械仪表   201篇
建筑科学   767篇
矿业工程   256篇
能源动力   568篇
轻工业   1435篇
水利工程   390篇
石油天然气   703篇
武器工业   39篇
无线电   67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778篇
冶金工业   771篇
原子能技术   225篇
自动化技术   14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282篇
  2022年   347篇
  2021年   444篇
  2020年   531篇
  2019年   436篇
  2018年   361篇
  2017年   439篇
  2016年   445篇
  2015年   437篇
  2014年   630篇
  2013年   763篇
  2012年   759篇
  2011年   817篇
  2010年   611篇
  2009年   689篇
  2008年   617篇
  2007年   736篇
  2006年   650篇
  2005年   490篇
  2004年   426篇
  2003年   379篇
  2002年   311篇
  2001年   251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197篇
  1998年   160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 毫秒
991.
结合生产,对换热器自动焊接前预充氮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新型预充氮系统对充氮时间和充氮压力进行了实时监控,通过电磁阀控制氮气流通,当充氮气流断开时间超过10min后,系统自动关闭氮气气源,有效减少了氮气的浪费。与原充氮系统相比,新型预充氮系统使换热器自动焊接后杂质的平均含量下降了76.2%,新型预充氮系统的优化设计,提高了充氮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确保了充氮效果,有效降低了系统漏堵率。  相似文献   
992.
Phase relations within the "V2O3–FeO" and V2O3–TiO2 oxide systems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quench techniqu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partial oxygen pressures of 3.02 × 10−10, 2.99 × 10−9, and 2.31 × 10−8 atm at 1400°, 1500°, and 1600°C, respectively. Analysis techniques that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phase relations within the reacted samples included X-ray diffractometry,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energy-dispersive spectroscopy and wavelength-dispersive spectroscopy), and optical microscopy. The solid-solution phases M2O3, M3O5, and higher Magneli phases (M n O2 n −1, where M = V, Ti) were identified in the V2O3–TiO2 system. In the "V2O3–FeO" system, the solid-solution phases M2O3 and M3O4 (where M = V, Ti), as well as liquid, were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993.
Metastable tetragonal ZrO2 phase has been observed in ZrO2–SiO2 binary oxides prepared by the sol–gel method. There are many studies concerning the causes of ZrO2 tetragonal stabilization in binary oxides such as Y3O2–ZrO2, MgO–ZrO2, or CaO–ZrO2. In these binary oxides, oxygen vacancies cause changes or defects in the ZrO2 lattice parameters,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tetragonal stabilization. Since oxygen vacancies are not expected in ZrO2–SiO2 binary oxides, tetragonal stabilization should just be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zirconia particles growing in the silica matrix. Furthermore, changes in the tetragonal ZrO2 crystalline lattice parameters of these binary oxides have recently been reported in a previous paper. The changes of the zirconia crystalline lattice parameters must result from the chemical interactions at the silica–zirconia interface (e.g., formation of Si–O–Zr bonds or Si–O groups). In this paper, FT-IR and 29Si NMR spectroscopy have been used to elucidate whether the presence of Si–O–Zr or Si–O is responsible for tetragonal phase stabilization. Moreover, X-ray diffraction, Raman spect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ave also been used to study the crystallin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s.  相似文献   
994.
用氮气吸附研究活性炭纤维的分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种比表面积不同的粘胶基活性炭纤维(ACF)在77K进行氮气吸附,得到了比表面积、微孔容积和孔径分布,并用等温吸附数据分析了ACF的分维。研究结果表明:氮气多吸附早期和高度覆盖时得到的分维有所不同,但是其趋势基本一致,前者得到的结果更为合理,分维与比表面积、微孔容积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而与H-K孔径分布以及特征吸附能较为一致,反映了小微孔含量的多少。  相似文献   
995.
宋传真  赵海宁  张慧 《石油学报》2021,42(3):341-349
采用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稀油和常规稠油两种代表性油样,通过开展向前多次接触相平衡实验模拟蒸发气驱过程、向后多次接触相平衡实验模拟凝析气驱过程,研究了氮气与塔河油田原油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相态变化,明确了氮气与地层原油充分接触混合后地层流体的气液组分变化规律,提出了抽提指数的计算表达式,定量评价了氮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对原油轻组分的抽提效果,深化了注氮气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油藏条件(压力>65 MPa、温度>415 K)下,原油中轻质组分(C1—C5)经过5次接触后的流失率高达94%~100%,氮气对原油有较强的抽提作用;向前接触实验中,随接触次数增加,抽提作用越来越强,抽提指数越来越大,同次接触氮气对稀油的抽提指数是稠油的5倍以上;注入气中加入20%的CO2后对原油中轻质组分的抽提效果增强不显著,抽提指数仅小幅变化。两种气体与塔河油田稀油在多次向前接触后展现出了近混相的趋势;向后接触实验表明,首次接触抽提作用最大,抽提指数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小至0,较之向前接触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996.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气藏整体表现为“储层致密、大面积含气、局部富集”的特点,开发生产中普遍呈现出储量丰度低、普遍产水和裂缝控产等特征,储量动用难度大。近年来,以有效建产和高效勘探为主要目标,应用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思路,开展了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须家河组的新一轮勘探开发攻关研究,在基础地质理论认识和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成藏模式、天然气富集规律和圈闭评价方面,建立了“先成藏后致密、超压驱动、晚期调整”的成藏模式,明确了“早期构造控带、差异致密控储、构造调整控产”的天然气富集规律,建立了基于古今构造及形变的圈闭动态评价方法。关于致密砂岩气藏甜点,划分了2类4型气藏甜点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针对致密砂岩裂缝预测,形成了最大似然、构造熵、形态指数和曲度等多属性融合的断褶缝体精细刻画技术。在致密砂岩组分和流体识别上,构建了粒度参数测井连续评价和中子声波包络面含气性识别测井评价技术。针对致密砂岩储层保护和改造,初步形成了氮气钻井提高产量技术,制定了不同甜点类型储层压裂改造技术和对策。当前,须家河组勘探开发工作中的重点是如何实现规模有效开发。通过近几年的攻关研究,认为下步的勘探开发应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全盆范围内进一步深化须家河组天然气差异富集规律研究;二是按照不同甜点类型开展精细的地质评价;三是进一步攻关裂缝体内幕精细刻画、优质储层精细预测和流体预测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提高产量工程工艺技术和开发政策优化技术;四是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建立分类动用的思想,优先开发动用裂缝型甜点储量,以大幅度提高产量为目标攻关基质储渗型甜点储量,实现须家河组难动用储量的有效建产和高效勘探。  相似文献   
997.
古晨伟  王战民  赵世贤 《硅酸盐通报》2021,40(10):3200-3205
以SiC、MgAl2O4细粉为主要原料,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1%、3%、5%、7%、9%和12%的金属Al,置于流动氮气中,在1 500 ℃下保温5 h烧成得到SiC-MgAl2O4复合材料,对烧后试样进行XRD、SEM及EDS分析。结果表明,1 500 ℃高温烧结后,材料体系发生一系列复杂反应,试样中物相均以β-SiC、MgAl2O4、氮化物和sialon相为主。部分金属Al在高温下氮化形成氮化铝,并参与sialon相和MgAlON形成的反应。尖晶石则转变为富铝尖晶石和MgAlON两相共存。随着Al含量的增加,尖晶石中固溶铝含量达到极限时,析出α-Al2O3。Al含量的增加使得结合相Si-Al-O-N的形貌发生变化,由板带状向板柱状过渡,最终发育成形貌较为清晰的板层状。经SEM-EDS分析,sialon相中固溶一定量的Mg元素,为sialon多型体Mg-sialon相。  相似文献   
998.
中国东南地区是高氮沉降区,氮沉降对不同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不同.本研究目的是确定哪些土壤生化因子在氮输入对土壤呼吸及N2O排放影响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本研究采集江苏省1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分析其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征差异,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在恒温(25℃)恒湿(土壤水分0.30 g·g-1,模拟旱地条件)条件下,同步研究了不同土壤内源和外加氮源(NH4NO3)条件下的土壤呼吸和N2O排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促进CO2排放的土壤具有较低的黏粒成分、土壤微生物碳和微生物碳氮比,较高的土壤基础呼吸、土壤有效氮、细菌和真菌数量等特性;氮添加显著促进N2O排放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土壤基础呼吸,较低的内源N2O排放和较低的土壤总氮、有效氮、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等特性.无论是否添加氮源,土壤呼吸主要驱动因子均为土壤细菌和pH.未添加氮源条件下,N2O排放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壤细菌和铵态氮;添加氮源条件下,N2O排放主要驱动因子仅为土壤细菌.土壤内源N2O排放和土壤基础呼吸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添加外源氮后,N2O排放和土壤呼吸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外源单位氮的CO2排放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真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微生物碳氮比(MC/MN)呈显著负相关(P<0.05);外源单位氮的N2O转化率与土壤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外源单位氮的CO2排放量主要取决于MC/MN;外源单位氮的N2O转化率主要取决于土壤细菌数量.MC/MN和土壤细菌数量分别是旱地条件下土壤呼吸和N2O排放对模拟氮沉降响应的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999.
Ti6Al4V合金氮离子注入层的成分、组织结构及摩擦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Ti6Al4V合金氮离子注入的背景,比较了离子束离子注入及等离子体基离子注入氮,综述了注入层成分、组织结构、硬度、摩擦系数及磨损性能变化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到目前为止得出的规律,探讨了变化的可能机理。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00.
高氮奥氏体特殊中温转变现象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介绍了在含氮量接近质量分数2.8%的高氮奥氏体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中温转变现象。在奥氏休晶界和晶内萌生细小的分解核心连成一片,在核心内可以看更细小的析出物,随后分解核心长大十分缓慢而核心的数量不断增加,最终各个细小的核心连成一片,形成高度弥散的分解产物,在共上分布着大量细小析出物,明显不同于马氏体或下体或下贝氏体的针片状组织。分解产物的硬度高达900V左右,明显高于回火马氏体的硬度。这种高氮奥氏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